2025年3月27日,慢病诊断与康复医工交叉研究中心隆重举办学术交流与产业对接活动。本次活动由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杨宇祥教授和湖南医科医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肖盼盼博士共同发起,特邀华东师范大学陈建刚教授、暨南大学姚佳烽教授、广东智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新华女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凯副教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黄晶石教授、西安理工大学孙博副教授、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罗更生教授等7位精英人士参与。活动分为两部分:上午在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301会议室举行学术交流会,下午由湖南医科医工科技有限公司举办医工交叉及创新创业沙龙。本次活动得到了工程与设计学院院长林海军教授和湖南医科医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肖盼盼博士的大力支持,取得了圆满成功。
上午:学术交流活动(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301会议室)
专题报告一:姚佳烽教授-从电阻抗成像到医工融合探索之路
暨南大学姚佳烽教授以《从电阻抗成像到医工融合探索之路》为题,介绍了其团队在电阻抗成像(EIT)及其医学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姚教授团队致力于医学成像理论与医疗装备研发、医学EIT技术攻关,提出多频同步实时EIT理论和微尺度高精度检测新体系,突破了医学电阻抗成像精度低的难题;带领团队成功研发肺功能成像仪、乳腺癌筛查仪、运动康复肌肉监测仪等医学电阻抗系列产品,并实现了产业化,多个产品打破国外长期垄断。

专题报告二:陈建刚教授-医学超声AI之临床应用与穿戴式医疗设备研发
华东师范大学陈建刚教授以《医学超声AI之临床应用与穿戴式医疗设备研发》为题,介绍了其在医学超声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陈教授团队在医学超声领域耕耘近20载,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产业化实践历程,坚持走临床需求驱动科研的道路,近年来致力于超声影像的AI辅助分析、柔性超声、掌上超声的设备研发、临床应用和成果转化,硕果累累,目前已成立4家公司。

杨宇祥教授团队与陈建刚教授、姚佳烽教授团队均有长期合作,大家期待进一步加强合作关系,实现跨学校、跨区域联动研发,早结硕果,共创辉煌!

下午:医工交叉及创新创业沙龙(湖南医科医工科技有限公司)
3月27日下午,陈建刚、姚佳烽、刘凯、孙博、杨宇祥、张甫等一行6人与湖南医科医工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产业对接,首先参观了湖南省创新医疗器械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基地主任兼湖南医科医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肖盼盼博士带领大家观摩了中试基地产品展厅、研发验证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孵化工厂实验室,对全流程医工转化有了清晰的认识。

随后,双方在望城经开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举行了场面宏大的医工交叉及创新创业沙龙,沙龙由肖盼盼总经理主持。沙龙特邀了中南大学湘雅药学院董界副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滕楚北、彭康博士后;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邹密博士;株洲市中心医院谢智钦博士等多位医学专家及医学研究生,医工专家们齐聚一堂,共话医工。
会议伊始,望城经开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主任蒋若丹介绍望城经开区良好的经营环境及创新创业政策。

杨宇祥教授做了题为《生物电阻抗技术及其医学应用探索》的报告,简要介绍了其团队原创的multisine整周期采样理论和生物电阻抗谱(BIS)超快测量技术、多频同步电阻抗成像(EIT)技术、心阻抗图(ICG)检测技术、阻抗血流图(IPG)技术、智能鞋垫与足底压力分布检测系统等方向研究成果,以及这些生物电阻抗技术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早期诊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诊断、糖尿病足早期诊断等方面的应用探索。

陈建刚教授以医学超声AI与智能穿戴设备为主题,探讨AI赋能精准诊断与便携医疗场景的革新路径;
姚佳烽教授深入剖析EIT产业化挑战,从技术验证到市场落地的实战经验为行业提供关键启示;
湘雅医院滕楚北博士则从神经外科医生的视角出发,分享颅内压无创监测与脑机接口研发的医工融合实践,为跨学科创新注入新动能。

四位专家的分享,从技术突破到产业转化,勾勒出医工交叉赋能医疗未来的清晰蓝图。
在医工探讨环节,大家围绕超声传感技术、颅内压监测、无创监测、医学电阻抗成像技术、微流控肿瘤细胞 检测技术、智能检测、淋巴水肿早期诊断、VR 心理治疗、无创血糖监测、步态分析等展开热烈讨论。

本次沙龙以医工交叉为纽带,汇聚顶尖智慧与前沿技术,从生物电阻抗的临床突破到智能穿戴设备的场景革新,从EIT产业化的破局之道到神经科学的跨界探索,每一步都彰显了科技与医学深度融合的无限可能。活动虽落幕,创新不止步——期待这场思想碰撞的火花,点燃更多医疗科技成果转化的燎原之势。真正做到科研院所+医疗机构+转化平台+园区+基金五手联动,助力医疗科技成果转化。
